童承非遗传薪火,乡聚文脉育新芽——南宁师范大学学子赋能乡村教育
作者:张焱 校对:李汇哲 审核:潘夏宁 时间:2025-07-18 点击数: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引领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,7月14日—7月18日,南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“文脉传承·向‘宾’而行”中华文化传承团到宾阳县王灵镇黄兴村开展大学生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聚焦传统文化传承,着力破解乡村素质教育短板,以青年智慧赋能乡村教育。
身心课堂启新知
针对乡村儿童身心成长需求,服务团精心设计了互动性强的小课堂。生动有趣的科普讲解、栩栩如生的情景演绎,让原本羞涩的孩子们敞开心扉,积极投入学习,掌握了守护身心健康的知识钥匙。

巧手剪纸承自信
中国红的剪纸点亮了活动现场。在队员们指导下,孩子们灵巧转动剪刀,精美的纹样跃然纸上。从启蒙兴趣到动手实践,最终完成作品,文化自信正是在一次次巧手实践中悄然生根。

异域水灯促交流
了解世界方能更好传承自身。队员们特别设计了泰国水灯制作体验课,她们顶着夏日酷暑,就地取材采摘本地芭蕉叶,带领学生亲手制作出一盏盏青绿挺拔的水灯。汗水与欢笑中,孩子们感受到异国文化的魅力,也体会到文化交融的共通之美。

炮龙精神植乡魂
作为宾阳文化瑰宝,炮龙节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共鸣。课堂上,师生互动问答,展现着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鲜活传承;多媒体视频中的鞭炮声响起,百年炮龙迎难而上、坚韧勇敢的精神内核得以重温。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,正是无数宾阳人守护与奉献精神得以延续的希望星火。

此次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“文脉传承·向‘宾’而行”实践服务团以青春力量润泽乡土,不仅是对乡村基础教育的切实支持,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的深情赓续。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,让青春智慧在广袤乡村绽放光芒,让文脉传承的燎原之火生生不息。
